多數人們都不喜歡不確定性,大多都希望能擁抱確定,但要從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確定,重回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時代,卻需要我們有一個長期主義的思維邏輯去擁抱不確定性。後新冠時代的標誌,就是要適應高度不確定的環境,人們必須培養出一種「風險素養」。
學會從不確定性中茁壯成長會讓人更願意去冒險,而冒險會讓人更加適應不確定性,過去所有的歷史都為我們證明,只有在不確定性較高的環境中人類才會有更好的成長跟表現,也會有更多的創意跟潛能被發展出來。從公共的、全球的和長遠的視角去看待當下的處境和自身利益,也能讓我們更好去應對當下和未來的風險。
在這個世界上,唯一不變就是變,這樣的世界環境中,最大的風險其實是停滯不前。
「動態調整」是現代世界各國與各國企業最常用的策略方式,我們為什麼羨慕歐洲和美國經濟?因為歐美社會的生產效率高。為什麼社會生產效率高?就因為他們搞資本主義。
假如沒有新教的話,就沒有資本主義,那麼歐洲、美國和印度能有什麼區別?假如說歐洲和美國沒有新教,歐洲和美國不就是印度的樣子?你會不會羨慕印度那些阿三哥扒火車?這就是文明彰顯自己的優勢。
而跨越階層,是一件逆天改命的事情。
很多人通過大量學習,通過個人努力,終於在城市生根發芽,覺得自己改變了命運。如果覺得容易,那一定是對逆天改命有什麼誤解。
跨越階層難在哪裡?難在積累,難在把握時機跟機遇,難在個人努力的時間長短。這裡的積累,分兩個方面,家世的積累,和個人的積累。關於家族的積累有多麼厲害,很多人要用很多年才能明白。家族文化的熏陶,家風家教的影響,能刻入一個人的骨髓,那是不同的起跑線。但凡祖上富裕過的,再次富裕起來的概率仍然高於普通人。
一個人一生中總會遇到幾次改變命運的機遇。可惜很多人都意識不到,把握不住那個時機,等到過了很多年之後,才會發現那是一個機遇,然後悔不當初。
在疫情肆虐了18個月,大環境充滿不確定之時,是躲回到日益狹窄的立刻、當下,還是仍然能夠打開視野,從長遠的視角去看待自身未來,是我們能否與高度不確定性共存的關鍵。
在不確定性時代,人們會失去信心,縮小視野,變得只專注於此時此地,關注現在、當下、直接的問題,考慮的是當前狀態的短期風險,希望事情盡可能具體和確定。
問題是,人們越害怕風險,視野就變得越小,而他們所能感知和影響的世界就變得越小。相反,在繁榮和自信的時代,人們的視野會變得開闊,思考問題時所考慮的也變成了永遠的、無處不在的。我們抽象思考能力增強,社會情緒和信心越高,感受到的確定性就越明顯。
但正常情況往往是:多數人大多數時間裡都能保持良好狀態與平和心態,待人處事合乎規範、井井有條,可一旦面對「突然性」問題就容易束手無策、進退失據。為什麼?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平日缺少「事上磨」的歷練,關鍵時刻自然沒有「處變不驚」的本領。
而一個人遇事的第一反應裡,藏著他的學識、見識、品格和修養。而這個反應,也決定了他的生活品質跟高度。
正面思考、把握機會、不嫉妒、不批評、不抱怨,面對什麼困難,都保持樂觀的心態,交靠譜的人,做本分的事,堅持到底,永不放棄...等,都是一些再簡單不過的道理,雖然都是老掉牙的道理,但能做到卻一生受益。
這個遊戲的玩法是:始終留在這個遊戲裡,盯住了,在稀有的機會出現時,別讓它溜走。就像富爸爸窮爸爸的現金流遊戲一樣,抓住時機的人才能離開老鼠圈。要知道,現實環境中每個普通人能分到的機會並不多。
作者:阿啾
#不確定性 #風險 #冒險 #動態調整 #疫情